歷史典故
東柳醪糟釀造歷史悠久,源于漢,盛于清。據大竹縣志記載:“甜酒亦以糯米釀成,和糟食用,故名醪糟,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。”故名曰東柳醪糟。東柳橋位于大竹縣城以北,距大竹縣城三里,相傳漢高祖年間東柳已建有石墩木橋,名曰“東流橋”,清乾隆五十九年加固橋墩,增寬橋面改建成五拱石橋,沿河建房成鎮,兩岸垂柳成行,得名“東柳橋”。距傳:距“東柳橋”一華里路的唐家大院,有一股泉水終年不斷的流淌,附近幾里居民爭相搬至建房蓋屋,視泉水為神水,求得保佑,白病拒之。用此水煮飯,特別柔軟,香氣撲鼻,尤其是用此水煮糯米飯,更有獨特風味。
一唐姓人家居唐家大院的自家姓,婦人唐廖氏,一家三口,常年以殺豬及賣草藥謀生,一次唐殺豬匠走村串戶三天后返家,還未進屋,一股香甜味撲鼻而來,進屋后,甜味更濃,左找右找沒有發現什么,當取碗準備吃飯時,發現碗柜里的一碗剩飯,正冒香氣,并有少許水滲透飯中,殺豬匠隨手端起一聞一喝,奇跡出現了,此飯甜、香,微有酒味。結果是沙豬匠的小孩不慎將盛裝過三皂角、甘草、甜草、丁香、百扣等草藥粉劑的碗未洗就拿來盛裝了剩飯。高興之余,將沒有名稱的又香又甜有酒味的剩飯,向整個唐家大院張羅,而后就成了甜酒的祖先。
由此以后唐廖氏便以此開了一個作坊,來往行人商賈多喜品嘗解渴或攜帶瓦罐甜酒。一日一書生經過此地,來此品嘗,由于甜酒在吃的過程中合糟一起吃更能體現其獨特的滋味,又有似酒非酒之感覺,又是唐廖氏所制作的口味特別純正,便以其物、其人、其姓命名為醪糟之更佳,清光緒年間,東柳醪糟就名傳千里,譽滿全國。
人才招聘
招聘信息
員工風采
在線留言
查看留言
我要留言
經銷加盟
加盟條件
加盟流程
聯系方式
電子地圖
聯系我們
備案號:蜀ICP備13003062號-1
營銷電話:028-86115260 營銷部QQ:2248914009